8月6日下午,一场《氢分子医学和健康》讲座在广州天河区阳光酒店内举行。这个由广东省徐克成关爱健康工作室临时改建的会议厅内,人头攒动。60岁的退休老师全孝莲是众多听众中最为神清气爽的一个,作为一个卵巢癌复发伴多发性转移的癌症患者,她的卵巢癌特异性肿瘤标记物,在其停止了化疗,并坚持每天吸入氢气后,居然正常了。
出现在全老师身上的喜人变化,也令肿瘤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复大肿瘤医院荣誉总院长徐克成教授欣喜不已。从事氢气控癌方面探索、研究的他,一直在动态观察、随访着每一个患者的细微变化,迄今已收集了超过60例验证有效的病患资料。
“人们说悟在天成,大道至简,随着我们对氢气治疗疾病研究的深入,没准这一元素周期表上排第一的简单物质,真能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徐克成表示。
失去一个电子,分子变成自由基
构成细胞的大分子含有成双配对的电子,这是这些分子稳定的基础。如果失去一个电子,电子就不再成“对”,分子就变成不稳定的“自由基”。在生物学上,自由基就是指游离的、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团。
癌症复发患者:“吸氢1个半月,肿瘤标志物降下来了”
今年60岁的全孝莲,是一名抗癌3年的老人。2015年因卵巢癌,她接受了手术和多次放化疗。可即便如此,2017年末,肿瘤依然复发、转移,满腹腔都是大大小小的癌肿。
接连进行了两次癌细胞减灭术,然后进入到一次一次的化疗当中。“化疗了5次,每一次的化疗,白细胞跌到1点左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跌到0,血小板跌到20点左右。也就是说,我每一次的化疗都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前期的减灭术和大剂量化疗所取得的效果,直到第五次后方才得到体现。检验报告显示,她的三项肿瘤标记物中,仅一项有所下降。化疗没能帮助全老师有效控制病情,她的CA125在前5次化疗中,并未明显下降。同时,由于化疗导致免疫力低下,她还患上带状疱疹。
“医生说是对化疗药耐药,要换化疗药。这时,我听说徐克成院长的关爱健康工作室能免费吸氢气,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能清除多余及有害的自由基,对控癌有帮助。”于是,全孝莲从6月30日开始吸氢,吸了5天后,抽血复查肿瘤指标,结果肿瘤标记物比上次下降了70多个点,差不多下降50%。停止化疗,继续吸一个月的氢,看是否能达到控癌的效果。上台分享前,全老师再次抽血检测,标记物比原来又降了50多点,指标已降到正常范围了。
“吸氢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以前我走十几米都累得不行,吸氢后一天好过一天,半个月后,步行几千米都不累。我去了趟英国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真让我倍感幸福。”
全孝莲所吸入的氢气,由一种名为“氢氧气雾化机”的仪器产生。机内装有特殊电极,能将纯净水分解,产生的氢和氧,无色无味。仪器能自动控制气体流量,用鼻管吸入时,流量一般为3升/分钟。全孝莲每天坚持吸氢至少两个小时。
自由基抢夺其他分子的电子
自由基极为活跃,为重归稳定状态,自由基就“抢”其他分子的电子来配对,在化学上就是“氧化应激反应”。有害的和过量产生的自由基,如果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破坏生命攸关的物质,包括DNA、蛋白质、脂质等,对机体造成伤害。
氢气研究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研究发现氢气能治病
氢元素作为元素周期表上排名第一位的化学元素,其构成分子态氢气,是自然界质量最轻、密度最小、占比稀少的气体。在人体所有元素中,虽然仅占9.5%,却给生命赋予了化学能量,是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人们对氢气的认识过程,堪称漫长。从16世纪化学家首次将其记录为易燃气体,到准确描述其特性和制备方法,一共延续了几百年。由于化学家们发现,在电流作用下,氢气与氧气结合后能生成水,这才正式被命名为“氢”,意指“成水元素”。由于重量仅为空气的1/11,氢气最早期是用来制作飞艇的主要原料。而在近几年来,氢分子(H2)作为一种有用且独特的医疗气体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显示氢气有着较良好治疗效果的报道和科学文献也越来越多。
2007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太田成男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论文,报道了分子氢对大鼠脑梗塞模型惊人的治疗效果。文章显示,吸入1%-4%浓度的氢气显著减少大鼠脑梗塞的大小。他们还表明,氢特异性清除羟自由基和过氧亚硝酸盐,但不影响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论文引发了人们对分子氢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的兴趣。
就在日本科学家发表文章前,分子氢的生物效应已在小范围内进行了研究。1975年,美国贝勒大学和得克萨斯A&M公司的Dole及其同事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氢效应。他们将带有鳞状细胞癌的裸鼠置于含有2 .5%氧气和97.5%氢气的腔室中,在8个大气压下观察到肿瘤显著减小。
1978年,有报道高压氢对白血病的类似作用。含有49%的氢气、50%的氦气和1%的氧气的混合气体,可有效防止海平面以下500米以下的潜水员工作时出现减压病和氮麻醉。
2001年,法国科学家报道高压氢对小鼠血吸虫病相关性慢性肝炎模型,具有抗炎作用。高压氢可能对某些疾病有效,但只有少数研究已经发表。高压和常压氢之间的差异迄今尚未进行比较。
抗氧化剂贡献电子
抗氧化剂通过贡献自己的电子,能够中和自由基,终止连锁反应并且抑制其他氧化反应。氢分子就具有超过维生素C、胡萝卜、卵磷脂等所有人类已知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对过敏性皮炎、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乙肝、血管粥样硬化等由自由基引起的各类症状都有强大的防治作用。
氢医学始于中国?民间发烧友观察氢原子在动物体内如何游走
太田成男教授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文章,一直被氢医学界奉为圭臬,而且被认为是氢分子医学研究的开始。但是徐克成教授在访谈中,意外发现,这个“开始”实际上发生在中国。一个民间的科学发烧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氢气的医学价值进行研究,这位科学发烧友甚至自行购买了放射性氢元素氚,通过注射进小老鼠体内,来观察氢元素在动物体内的走向。
1991年,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中学生物学教师杜元伟,偶然认识到氢气的奇妙功效后便迷上了氢气。经过5年左右的实验和探讨,杜元伟陆续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但因他不是“医家”,文章不被正规科学或医学杂志认可。他将文章发表在地市级的科学报纸以及行业杂志上。通过这些论文,他阐释下的氢气,是一种在体内可以作为能量使用的气体。
在这个民间科学家看来,吸入氢气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清新空气、优化环境,氢气可以直接采取输入的办法,可以治疗疾病,而且氢气可以用于体育康复。
这位生物学老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用氢气进行植物试验,结果发现生长在含氢环境下的植物花期得到了大大的延长。他用采购来的氢气瓶内的氢气直接注射到大鼠、兔子等动物体内,结果观察到这些动物的抗麻醉能力、抗饥饿能力得到了增强。
“这实际上是一个氢气毒性试验,结果不仅验证了氢气在进入动物体内后,不仅没有毒害,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毒(麻醉)能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这名中学生物老师表示,为了加以验证,他甚至将氢气注入到了自己的体内,让自己成为一个小白鼠。
1997年杜元伟的文章《氢气对生命体的巨大作用》,投稿至“第三届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国际学术交流会”,提出氢气作为强还原剂,可以对抗癌症、衰老以及对抗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慢性疾病以及致畸可能性,并大胆提出,氢气是人体的清道夫,是人体内源性物质,氢分子与羟自由基直接反应是治疗炎症损伤的基础,提出“氢气能以一种未 知的机制促进生命活力”。
1999年,杜元伟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再次指出氢气在动物体内具有还原性,可抗氧化。《氢气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作用初探》中,他提出“人在代谢过程产生积累过多的过氧化物,许多疾病及衰老就是这些过氧化物所致,人体必有一定的生命机制来对抗这些过氧化物。氢气是强还原剂,自然、无副作地消灭过氧化物,实现了氧化还原意义上的平衡”。
“如果按照在正规学术期刊发表成果来判断,杜元伟提出的观点,与当今人们对于氢分子生物学的认识不谋而合。他的发现,比2001年法国潜水医学家证明呼吸8个大气压高压氢气具有抗炎作用,早了2年;比日本太田发现氢分子具有特异性清除羟自由基作用,早了8年”,徐克成表示。
而在杜元伟提供的实验报告中,有一份利用放射性氢元素来追踪氢在动物体内游走路径的报告。“普通的氢元素在动物体内如何游走,很难用实验室方法被观察到,为此,我特意购买了小瓶氢元素(H)的放射性同位素氚(3H),随后委托高校实验室进行操作。”他告诉南都记者,通过电解氚水形成氚气后让小鼠呼吸,最后在小鼠体内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测得了氚的存在。
“这说明氢气在进入到动物体内后,是全方位游走的”,杜元伟表示,这一实验也证明了一旦氢气的安全、无毒以及治疗机理明确后,氢气的医用价值将是在多方位、多脏器疾病治疗上发挥作用。
徐克成对杜元伟的研究成果十分赞赏。目前医学界一般将2007年《自然医学》发表的关于氢分子抗氧化作用文章,作为“氢医学”的开始,但如果看到杜元伟的文章,徐克成不无自豪地表示:“这个‘开始’似乎应在我们中国。”
氢气为何能治病?有专家称氢气是过度氧化、自由基的克星
如果杜元伟的研究还仅仅代表来自草根的自发验证的话,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孙学军教授,则让氢医学有了浓厚的学院派背景。他是最早将日本太田教授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的专家,此后,很多医学、专家参与到了氢医学相关研究当中。
孙学军长期从事航海医学相关研究,他在国内率先推动了氢气生物学效应的研究,也将日本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推介到了中国。
“目前关于氢气治疗疾病病理生理学机制,主流观点仍是氢气的选择性抗氧化。”孙学军解释,构成细胞的大分子含有成双配对的电子,这是这些分子稳定的基础。如果失去一个电子,电子就不再成“对”,分子就变成不稳定的“自由基”。在生物学上,自由基就是指游离的、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配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原子团。自由基极为活跃。为重归稳定状态,自由基就“抢”其他分子的电子来配对,在化学上就是“氧化应激反应”。自由基不都是坏的。身体新陈代谢中有适量自由基产生,这是内源性自由基,参与信息传递的生命活动,是机体不可缺少的活性信号因子。机体内有自动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系统,可及时清除多余的自由基。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有害的和过量产生的自由基,如得不到及时清除,就可破坏生命攸关的物质,包括DNA、蛋白质、脂质等,对机体造成伤害。
“可以说,自由基是百病之源。”而现在氢分子具有超过维生素C、胡萝卜、卵磷脂等所有人类已知抗氧化物的抗氧化性,对过敏性皮炎、便秘、高血压、糖尿病、癌症、乙肝、血管粥样硬化等由自由基引起的各类症状都有强大的防治作用。“氢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强大穿透性,可非常容易地进入细胞内,如细胞核和线粒体等任何部位,而其他许多抗氧化物质难以迅速到达这些部位而无法实现理想的抗氧化作用。”他表示。
院士团队助攻:研究显示氢气对治疗慢阻肺有益
孙学军还表示,根据最新医学研究,慢性炎症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都存在慢性炎症反应。也有一类情况是身体没有受到损伤刺激,但也会错误发出启动炎症的信号,这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统对身体自身组织发出的错误攻击。
研究虽然证明慢性炎症是致病关键因素,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对付慢性炎症的理想药物。例如强的松等激素药物的抗炎症效果非常理想,但是长期使用会带来非常多的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导致的后果和许多慢性疾病的危害几乎一样甚至更严重。“氢气被证明是一种抗炎症物质,由于它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气体,能长期使用,因此对慢性炎症这种许多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就有可能发挥作用。许多人通过饮用氢水发现能降低血糖、血压和坏胆固醇,背后的作用基础可能就是氢气的抗炎症作用。”孙学军说。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吴孟超及其团队,首先在老鼠的动物实验上发现了氢对肝脏损害有保护作用。研究成果最后发表在美国的《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上。
而呼吸系统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及其团队也一早就关注氢气的医用价值。在其倡导和参与下,2014年,就在我国30多家医院,开展了6项氢气治疗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中即包含了过敏性鼻炎的氢气辅助治疗研究,也包含了院士本人最为关注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辅助治疗和哮喘的氢辅助治疗等研究。这项研究中,入组病例数近800例,2项已完成,其他正在进行中。而初步的研究显示,氢气在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的辅助治疗中,是发挥出相当的功效的。
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氢气的临床应用可以将许多的疾病基本治疗向前推移,相当于治“未病”的作用。他同时预测,氢医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目前医学的格局。
氢医学的未来 “氢气在抗癌控癌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癌症治疗专家徐克成教授,一年前开始关注氢医学在癌症治疗领域的作用。寻访了众多通过吸氢气控制癌症病情的病患,发现绝大多数的患者,病情都有改善,有的甚至出现了奇迹效果。他通过实验发现,在氢气环境当中,肿瘤动物模型难以制造。
“普通环境下,将癌细胞打入动物体内,动物能快速被确诊癌症。但在氢气环境,类似的确诊变得很难,反向验证氢气在抑制肿瘤生成方面的效能。”通过实验室观察,徐克成发现在氢气环境中,癌细胞运动减慢、分裂减少、凋亡增多,相当多癌细胞形成空泡化。
这些病例和实验室数据的形成,让他坚定了用氢气控癌、抗癌的深入研究。“目前来看,氢气在抗癌控癌方面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他表示,比如可作为手术、放化疗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再比如在癌症有效治疗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引入氢气治疗,预防复发转移。此外,对于一些放化疗失败、耐药的案例,氢气吸入疗法有可能产生疗效。“鉴于氢气治疗是多靶位作用的气体,在癌症治疗这个整体治疗项目中,氢气的抗癌、控癌功能将不断显现。”
随着对氢医学研究的深入,吸氢对于癌症高危人群的预防作用也能有积极意义。“乙肝和HPV病毒感染人群,他们患肝癌、子宫颈癌的几率大增,通过吸氢来预防癌症生成,再比如吸烟、长期暴露高危环境的人群和肿瘤家族史人群,吸氢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对于用氢气控癌、抗癌,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泰斗汤钊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国式控癌”理念的首创者,汤钊猷院士对徐克成走访后撰写的50多篇“调查报告”都做了评述,吸氢不属于大规模杀灭肿瘤的疗法,但在消灭肿瘤疗法基础上,可能达到如同游击战的“积小胜为大胜”。他赞同“氢疗法在治前、治中和治后都可能有其作用,即可用作新辅助治疗、综合治疗和辅助治疗”。
作为汤钊猷的学生,徐克成在践行中国式控癌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他认为,中国式控癌的主要策略是“消灭”与“改造”并举,“与癌共存”,让患者长期生存。“改造”包含改造癌细胞、改造微环境和改造大环境(整个机体)。氢气在“改造”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开始从事氢医学相关研究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从事氢医学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氢医学产品从吸入氢、氢水杯,到氢气舱室的模式都有”,徐克成表示,氢医学被重视是好事,但对于氢医学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许多盲目的大干快上的氢医学项目并不足取。“虽然氢气的‘天然性’让人联想到其巨大安全性,但毕竟,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不控制好浓度,氢气是容易起火爆炸的。”
氢气爆炸极限是4.0%~75.6%(体积浓度),意即如果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浓度在4.0%~75.6%之间时,遇火源就会爆炸,而当氢气浓度小于4.0%或大于75.6%时,即使遇到火源,也不会爆炸。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出现的核电站爆炸,最后就被认定为氢气爆炸。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陈养凯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黄斐悦 通讯员 王普 林泓
编辑:欧阳云蔚 |